本报记者 丰佳佳 林剑
“五一”小长假,山东德州宁津的健身器材工厂车间却是一片繁忙景象,数字化生产线的激光切割机、焊接机器人作业时激起的火星、焊花和工人忙碌的身影勾勒出企业争分夺秒抓生产的生动场景。“订单已排到3个月后,每天要接待几波来厂里看产品的新客户,现在我们已尽量减少销售经理出差频次、控制接单规模。”山东罗赛罗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晓光道出公司面临的“甜蜜烦恼”。
“淡季逆市上扬,开足马力忙生产”是当前宁津大部分健身器材厂家的状态。作为全球最大的商用健身器材产业集群,宁津不断夯实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发展根基,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健身器材“宁津造”依托其在供应链效率、品牌建设以及性价比方面的综合优势凸显竞争力。宁津健身器材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为德州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绘制特色体育名城的宏伟蓝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将制造业促就业、稳就业的潜力持续挖掘释放出来,关注民生之本,助力夯实社会稳定的基石。
从一件“仿品”到全球最大生产基地
宁津的健身器材产业集群从何而来?“大胡子”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24年前,田径专项体育生周月明高中毕业后“南下”浙江当健身教练,蓄起的长胡子让他看起来比同龄人成熟许多。当得知一套进口健身器材的售价达几千美元时,周月明迅速估算了器材的原材料成本及生产工序,他嗅到了商机。在购买电脑、安装制图软件又从借来的机械课本“补课”后,他把器材的各配件尺寸全部量了一遍,带着图纸回到老家,在表哥赵世晶、赵世龙的机械加工厂车床里造出了这件器材。在赴体博会“摸底”,预估行业前景后,周月明办起健身器材工厂,给公司起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名字——大胡子。彼时商用健身器材市场需求远大于供给,周月明顺利掘到第一桶金,此后公司升级为山东罗赛罗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大胡子”成为旗下主打品牌。赵世晶、赵世龙则创办了宝德龙,后来赵世龙从宝德龙分家,成立迈宝赫。
三家先行企业的成长、发展发挥了带动效应,当地众多纺织、五金工厂开始涌入健身器材生产赛道,同时上下游相关配件、销售、运输等产业链配套企业也随之增多,宁津健身产业集群的产业链竞争优势逐步形成。
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成长为“全球之最”,宁津健身器材集群的形成缘起于周月明的“灵光一闪”,更与宁津五金机械传统产业的深厚基础密切相关。地处华北平原腹地的宁津,历史上一直水舟络绎,但由于土壤多为盐碱地,农作物产量低。靠种田难以养家,勤劳的宁津人就凭借手艺讨生活,“锢漏之乡”“小炉匠之乡”的别称也由此而来。改革开放后,当地乡镇企业和手工作坊开始增多,形成了以五金机械制造和家具制造为主的“一金一木”产业体系。海岛的孩子会捕鱼,山里的孩子善爬树。周月明成长于宁津,基于对铸造、表面涂装、钣金等工艺的了解,才会对那套“昂贵”的健身器材的成本如此敏感,进而有了后续的创业故事。
依托相对成熟的工业基础和大批技术型人才,宁津的铸钢机件加工、喷涂抛光等工艺均能实现本土化生产,形成“半小时配套圈”。目前宁津现有体育器材生产及销售相关企业近3000家,其中生产型企业1200余家,从业人员4.5万人,2024年实现产值139亿元,产品销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涵盖商用、家用、医养康养、冰雪装备等领域,其中商用健身器材占国内市场份额超70%。
从一件“仿品”到全球最大的商用健身器材生产基地,宁津的“健身故事”充满传奇。在2008年之前,国内健身市场发展缓慢,与之同频,健身器材工厂的日子自然也不太好过。销售员全国各地推销、参展拓展海外订单,但是业绩增长滞缓。幸而依托“先发优势”,宁津企业把握住2012年商用健身市场爆发的风口以及此后体育产业、全民健身相关利好政策带来的红利,多家规上企业营收迅速进阶到“亿元”单位,宁津健身器材在市场中的声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宁津造”的名头越来越响,产业集群的“通病”——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大量由“模仿”起家的工厂为集群规模化发展注入加速度,与之同频,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也随之增多。在德州市版权、市场监管主管部门及法院公布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典型案例中,有关健身器材外观设计及实用专利的纠纷屡见不鲜。
以创新为矛破解同质化竞争困局
从结果来看,因专利纠纷而缴纳的“学费”让宁津健身器材厂商们认识到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价值。在赵世龙看来,面对高速发展的健身市场需求,一个品牌若想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必须拥有主动求变的勇气。为此,迈宝赫建立了德州市有氧运动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德州市智能(互联网+)健身器械重点实验室,并在北京、深圳建设两处技术中心,推动健身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家用健康设备的智能改造,并推动生产线自动化升级。目前公司的产品涵盖有氧跑步机、动感单车、磁控健身车、力量训练器等47个系列、43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服务国内2万余家健身俱乐部、健身工作室。
创新催动了设备的智能化、指标的数据化,让健身器材变聪明,也让现代化工厂的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在罗赛罗德的数字化车间生产线,记者看到的“主角”是成排成列的激光切割机、焊接机器人,激光切板机将大铁板精准切割至各种形状,焊接机器人将一个个零件精准连接……梁晓光告诉记者,工厂通过MES系统构建了“数据采集分析、管理、执行”综合系统,能够自动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处理,进而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相比于人工切割、焊接、喷涂,数字化生产线的产品瑕疵率下降70%、生产效率提升两倍。
在迈宝赫的厂房,一块智能数据大屏幕成为工厂运转的“大脑”,弯管机状态、配电中心能耗分析、配件入库明细、组装订单状态等数据通过图表和数字动态呈现。公司总经理刘新利介绍,在推进工厂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同时,公司还在“设备+云”智能生态系统方面实现了用户数据上传、数据分享、健身管理、健身安全等多个方面,“无人值守智慧健身房的走俏对健身器材的智能化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倒逼企业从制造端向服务端延伸,为用户提供多品种、高品质、个性化的服务。”刘新利说。
机器人代替人工,是否会引发结构性失业风险?是否会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宁津给出的答案是:没有。反而这些被机器替代的技术工人转岗到数控和运转等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工厂的招工难题。“制造环节的转运、衔接依然需要人工完成,集群企业都扩充生产线、盖新厂房提产能,近几年出现了用工荒。在宁津,工人月工资过万已经不是新鲜事,大家不仅要拼创新、拼技术,还要抢工人。”梁晓光说。
政企协同联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宁津健身器材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全力推动与科学谋划。
在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方面,当地聚焦补链强链强根基,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产业规模的生命线,近三年落地东台祺电、创凯睿模具等省级重大项目5个、市级重大项目11个,实现了关键零部件的自给自足。企业梯度培育方面,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驱动,上下游企业互补的发展格局。全链协同强配套方面,当地发挥五金机械制造基础,引导小微企业进行配套生产,聚集200余家配套企业,原材料及配件本地配套率98%。为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当地在县城南部腾空土地5000余亩,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完善钢材加工市场、会展中心、研发中心、物流中心等配套服务,目前资金、土地等各类关键要素保障已全部落实到位,基础设施全面开工,有望为产业的腾飞插上翅膀。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建立起“产业办+产业链+行业协会+首席政府服务官”服务机制,推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将项目落地周期压缩至3个月。
在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宁津成立了全国首家数智健身产业创新联盟,与河北工业大学共建河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发智能滑雪板、康复步行机等8类新产品,全产业产品涵盖400多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据德州市体育局副局长常健勇介绍,目前宁津健身器材制造集群内规上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达100%,拥有8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全产业累计拥有专利达13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52项,依托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产业链上云”四大工程,宁津引进腾讯云、老虎云两家工业互联网平台,为58家企业在生产端和销售端提供量身方案。三年来,全县健身器材企业投入智能化改造资金近18亿元,设备换芯率超80%,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00%。
品牌化是提升区域集群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的关键。对此,宁津实施“品牌强基”战略,着力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双轮驱动体系,推出全国首个健身器材区域公用品牌“宁津健身器材”,已授权59款产品,发布全国首个健身器材产业指数。在市场拓展方面,当地大力推动电商经济、尤其是跨境电商发展,建设全民电商共富基地,引进阿里授权的1688宁津产地中心县级站,“大胡子”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实现订单增长40%。线下渠道方面,推动建设中欧贸易平台、公共海外仓,一季度健身器材出口额同比增长35%,国内商用市场占有率稳定在70%以上。宁津还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展会,并自主承办CHINAFIT健身大会、中国京津冀鲁体育产业大会等,帮助企业走出去,将优质资源引进来。
向“新”发力,向“质”而行。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协同为纽带,以品牌建设为突破,宁津健身器材产业集群探寻“稳”与“进”的破题锦囊,为国内体品制造集群树立标杆。
管中窥豹,这或许也是山东体育产业2025年力争达到6000亿元的最大底气。
审核:张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