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浸染赣南群山,崇义县石底河村小广场的篝火晚会上,54岁的王凤祥手持竹制农具的道具,与二十余位姐妹踏着《稻香韵律》乐曲的节拍翩然起舞。那插秧时俯身如“嫦娥揽月”,割稻时舞镰似行云流水。村民们自创的各种农耕类的广场舞,将躬耕岁月的记忆凝成舞步,在星空下演绎出乡村振兴的生活诗篇。
“舞步里藏着土地的温度,要让城里娃看懂‘粒粒皆辛苦'。”王凤祥轻抚竹制犁耙说道。这融合农耕动作的广场舞,不仅是全民健身的载体,更成为“银发一族”文化传承的活态课堂。随着舞团名声渐起,石底河村将农耕舞蹈纳入研学课程,游客们跟着“银发导师”学插秧舞步,在星空帐篷里听矿山往事,生态文旅的附加值悄然提升。崇义县正以石底河为圆心,绘制银发经济生态圈。通过“赛事赋能+服务下沉”双线发力:连续承办老年钓鱼大赛等活动,借赛事引流银发客群;建成20个“知行家”社区站点,配备书画室、棋牌角、社会体育指导员,常态化开展体质监测、老年活动指导等服务。县人民医院还与国家体育总局运医所、同济医院等建立帮扶机制,定期派驻专家义诊,捐赠医疗设备,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康养资源。
石底河村的蝶变始于壮士断腕的抉择,这个曾因200余座小煤窑轰鸣而被称为“小香港”的矿山村,在关停最后一座矿井后,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开启绿色新生。废弃矿山上崛起的米墅民宿集群,用装配式建筑点状植入生态肌理,71间特色房型年均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森林营地、农趣体验园等新业态,让昔日的“矿山伤疤”蜕变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我们不仅要让老人‘老有所养’,更要‘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铅厂镇负责人表示,石底河村通过“共富公社”平台,将闲置农房改造为康养民宿,由村集体统一运营,农户享受租金、分红、务工三重收益。目前,20余间民宿年均带动户均增收1.5万元,银发游客占比超三成。
夜幕低垂,《稻香韵律》的节拍愈发欢快。篝火映照下,银发舞者们的剪影与星空帐篷的暖光交织成画。这里舞动的不只是健康与欢乐,更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庄的绿色觉醒——当生态资本遇见银发经济,当共富理念扎根红色土地,石底河用十年转型路证明,青山绿水间,处处都是“朝阳产业”的生长点。随着遂大高速通车在即,这个曾靠“挖山”致富的村庄,正以“养山”的新姿态,舞出乡村振兴的康养新节拍。(文图:肸肸)
审核:于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