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勒市第一小学的学生在进行训练。 毛昀哲摄
本报记者 卢苇 实习记者 毛昀哲
虽是大风天气,但新疆库尔勒市第一小学的操场上仍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分布在操场两侧的24张乒乓球台边,满是打球和等候打球的孩子,“乒乓乒乓”的击球声和学生们的叫好声不绝于耳,伴随着风声,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
日前,“迈开腿 动出彩”“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公益行新疆站活动走进库尔勒市第一小学,也让记者从中看到了库尔勒乃至新疆青少年乒乓球事业的繁荣景象,感受到了这座以香梨闻名遐迩的新疆小城的另一种“动感风貌”。
让每位学生接触乒乓球
在校内的一张球台旁,记者认识了六年级学生依帕热·木合塔尔。“我是到库尔勒市第一小学上学才接触乒乓球的。刚到这里,我就被浓厚的乒乓球氛围吸引了。见到那些打球的哥哥姐姐,我在心底种下了一颗打乒乓球的种子,于是我报名了学校的乒乓球社团。” 她回忆道,“第一次挥拍时,我感觉十分奇妙,好像找到了自己一辈子都会喜欢的东西一样。”
后来依帕热加入了校乒乓球队,和水平更高的同学切磋球技,不断提升自己的乒乓球技艺。今年暑假,她还和校队的队员们一起前往浙江诸暨,参加了第42届“向阳杯”乒乓球赛。虽然没有获得名次,但依帕热认为收获很大。“比赛强手如云,能参加、有提升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收获,我以后会再接再厉。”依帕热认为,练习乒乓球这些年对自己的改变很大。“反应变快了、视力变好了,身体素质也有所增强。训练和比赛让我结交了许多有着相同爱好的朋友,我以后会坚持打球,乒乓球永远是我热爱的运动。”
在库尔勒市第一小学,和依帕热一样热爱乒乓球运动的孩子有很多。即使没有加入校队或社团,这里的学生也有足够机会参与到乒乓球活动中。除了分布于操场两侧的数十张球台,可以满足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手打两拍”的需求,学校还将乒乓球纳入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在上课时接触到这项运动,提高了“国球”在校园的普及率。
受客观因素所限,许多学校并不是由乒乓球科班出身的教师教学生打球。为让学生得到更专业的指导,库尔勒市第一小学在师资方面采取了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除了本校的体育教师之外,我们还聘请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体校的乒乓球教练,按照孩子的年龄、水平和技术特点分层指导。”库尔勒市第一小学党委书记刘春萍介绍,“为了不影响学生日常学习,我们一般利用课后晚辅和每周五下午艺体活动的时间,组织校队和乒乓球社团训练。未来也希望有更多的乒乓球专业力量走进校园,通过体教融合进一步提升库尔勒校园乒乓球水平。”
持续擦亮校园乒乓金字招牌
提到库尔勒市第一小学的乒乓球发展,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名字——全国少儿乒乓球顶尖赛事之一的“向阳杯”。作为“向阳杯”成员校之一,库尔勒市第一小学在开展乒乓球活动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体育文化底蕴深厚,是当地校园乒乓球特色建设的代表。
库尔勒市第一小学副校长陈登萍介绍,学校早在1985年就组建了乒乓球队,1986年就获得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乒乓球比赛全州第一的佳绩,由此开始了长达近四十年以乒乓球为旗帜的校园体育建设工作。2008年,学校正式成为“向阳杯”成员,并在三年后承办了第32届“向阳杯”乒乓球赛,将本校乃至全市的青少年乒乓球事业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这中间还有一段奇妙的缘分。把时钟拨回到2011年,第32届“向阳杯”乒乓球赛在库尔勒拉开帷幕。翻看秩序册,一个无比熟悉的名字赫然映入眼帘——如今世界女子乒乓球项目领军人物孙颖莎。直到现在,孙颖莎当时夺冠的照片还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里。陈登萍告诉记者:“当时‘向阳杯’在我们学校举办,孙颖莎代表石家庄和平队,夺得女子团体丙组冠军。后来她入选国家队并成为奥运冠军。我们都以孙颖莎为榜样,她激励着许多孩子参与、热爱乒乓球这项运动。”
9月底,第43届“向阳杯”全国少儿乒乓球赛的预备会又一次在库尔勒市第一小学召开。刘春萍透露,本次会议以“乒乓搭台,教学唱戏”为主旨,围绕校园体育事业发展这一议题组织教学研讨,并讨论新一届赛事的主办校。谈及未来,她希望学校可以再次成为“向阳杯”的东道主,持续擦亮校园乒乓球这一金字招牌,把“国球”文化发扬光大。
而在库尔勒,第一小学只是青少年乒乓球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得益于“国球两进”“赛事三进”等活动的助力,越来越多的“梨城”子弟正在拿起球拍走上球场,感受乒乓球带来的乐趣。
审核:张素琦